在当下信息如闪电般传播的时代,网络水军就像藏在暗处的“毒瘤”。他们时不时蹦出来搞破坏,造谣闹剧接连上演,众多企业被折腾得苦不堪言。 近期,某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就惨遭网络谣言的 “毒手”,“企业即将倒闭” 等谣言在网上疯狂传播。不过该企业并未坐以待毙,其法务团队迅速行动,积极回应这些无端谣言,公开征集证据,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。接下来,我们从法律角度剖析水军造谣需承担的后果,并为受水军困扰的企业提供法律维权的有效方法。
水军作妖,法律的"金箍棒"怎么打?
(一)民事责任:钱包和面子都得 “受伤”
水军在网上大张旗鼓地宣扬 “企业倒闭” 等不实言论,损害了企业的名誉权,违反了《民法典》第一百一十条、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,属于诽谤企业名誉权的行为。一旦查证属实,水军除了需要删掉造谣的帖子,还需在网上公开道歉。若企业因为这些谣言,品牌形象受损,销量下滑,造谣者还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。
若背后是竞争对手雇用水军来搞破坏,还可能构成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里的 “商业诋毁”行为,这种行为损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 “规矩”,扰乱了市场秩序。市监部门会依法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,消除负面影响,赔偿损失。除了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,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,获得道歉、赔偿、罚款 “三连击”。
(二)行政责任:可能喜提 “拘留所几日游”
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四十二条规定,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,可能获得“拘留所体验 5 日游”,顺便再收获 500 元罚款的 “大礼包”。情节严重,拘留时间延长10 天,再加上全网通报批评。
(三)刑事责任:“铁窗生活体验卡”
若造谣行为造成恶劣影响,如导致企业股价暴跌等严重后果,造谣者可能获得“铁窗生活体验卡”。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四十六条、第二百九十三条,构成诽谤罪的,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;构成寻衅滋事罪的,处罚更为严厉。造谣者需谨慎行事,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。
案例:逆风翻盘
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,企业陷入舆论风波并不罕见。2023年,某知名新能源电池企业 X 公司在业务快速发展之际,遭遇有组织的网络造谣攻击。网络水军在网络平台大量发布虚假信息,称 X 公司电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。这些谣言迅速传播,引发消费者恐慌,导致 X 公司产品销量大幅下滑,股价下跌,许多合作客户暂停合作,公司正常经营秩序受到严重影响,预估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
X 公司发现谣言后,迅速组建法务团队开展法律维权。借助专业电子数据取证机构,对造谣内容、发布平台、传播路径等进行详细的证据保全,确保证据合法有效。同时,X 公司向各大网络平台发送律师函,要求删除造谣信息并协助提供造谣者身份信息,还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,提供详细线索和证据。
2024 年,案件进入司法程序。法院经审理认定,被告长期对 X 公司发表侮辱、诋毁言论,歪曲事实,侵害了 X 公司名誉权,判令被告删除侵权言论、赔礼道歉,并赔偿 X 公司经济损失等共计 200 万元。
企业反杀水军的"独家秘籍"
(一)证据保全:快准狠,找公证处 “保驾护航”
企业一旦发现自己被水军恶意攻击,首要任务就是快速收集并固定证据。现在网络信息更新换代快速,证据就像风中的羽毛,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删除或篡改,所以时效性非常重要。企业可以借助专业的电子数据取证工具,对造谣的文章、视频、评论,以及发布平台、发布时间、传播路径、阅读量、点赞数、转发数等关键数据,进行全面截图、录屏留存。同时,也可以及时联系公证机构,对取证过程和结果进行公证,确保证据的合法性、真实性和完整性,为后续维权打下坚实基础。
(二)官方回应:速度要快,姿势要帅
企业一旦发现谣言,建议立刻通过官方微博、公众号等渠道进行辟谣,同时甩出产品检测报告,再拉上权威机构来给自己站台,将真相告知广大 “吃瓜群众”。比如 2021年,外国某品牌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遭遇大规模网络舆论攻击,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,声称该品牌汽车存在“刹车失灵”问题,还配有各种夸张的标题。针对这一舆论,该车企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和公众号发表声明,澄清 “刹车失灵” 并非事实,并公布了涉事车辆的行驶数据,还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发布多篇科普文章,解释车辆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,并邀请第三方机构对车辆进行检测,以增强公众信任,减少因误解引发的负面舆论。要是企业反应慢了,谣言很容易像野草一样疯长,到时候想挽回局面就难了。
(三)法律行动:组合拳出击,打得水军 “节节败退”
一是平台投诉:平台自行“清理门户”
向谣言发布的网络平台发起投诉,依据平台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,要求平台立即删除侵权内容,屏蔽造谣账号,并协助提供造谣者的身份信息,如 IP 地址、注册账号时的实名认证信息等。多数正规网络平台都设有侵权投诉处理机制,积极与平台沟通能快速遏制谣言的进一步传播。
二是律师函警告:先礼后兵,吓退 “胆小鬼”
委托专业律师起草并向侵权方发送律师函,明确指出其侵权行为、违反的法律法规以及需承担的法律后果,给侵权方敲响警钟,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、消除影响、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。律师函不仅能起到法律威慑作用,还能作为维权过程中的书面证据,有些侵权方收到律师函后,就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主动停止侵权行为。
三是民事诉讼:法庭上见真章,让水军 “大出血”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企业可以起诉造谣者侵犯名誉权,要求停止侵害、消除影响、赔礼道歉,并索赔经济损失。赔偿范围包括因谣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、间接经济损失,以及为维权支出的合理费用,比如律师费、公证费、调查费等。在诉讼过程中,充分利用已收集的证据,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拿着法律武器保护企业利益。
四是刑事报案:情节严重就报警
若网络水军的造谣行为情节严重,达到犯罪程度,涉嫌构成诽谤罪、寻衅滋事罪等,企业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,积极配合警方调查,提供线索和证据。借助刑事司法力量,追究侵权方的刑事责任,给予其更严厉的制裁,让其得到应有的惩罚。
结语:法律是企业的"最强护盾"
网络水军的恶意攻击和造谣行为,对企业声誉和经营可能造成严重损害,冲击企业的发展根基。但只要企业积极运用法律手段,勇于捍卫自身权益,就能让网络水军认识到:在网络环境中,任何企图通过造谣诋毁他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,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。企业应坚定信心,依靠法律构建坚实的保护屏障,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